针刀疗法的起源 一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远在公元前二、三世纪以前的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内
经》中,已对针灸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有了较系统的载述。针灸疗法应用在临床有文字记载的已
历两、三千年,它不仅在祖国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很早就流传到国外,在全世界已享有盛名。
在今天,我们所说的针刀学,其渊源于古代的“九针”及其有关理论的指导。也就是说,传统针
灸学发展到至今已经分成了两大分支学科:一支是人们常认为以“毫针”为主的现代针灸学,另一支
就是不被人们所注意的以“带刃”针具为基础,并以现代医学理论为指导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
医学学科——针刀学。这些我们只要从针灸针具发展演变进程以及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和碰撞中,就可
以发现这一点。
一、针刀器具的历史沿革
针灸针具的发展演变可分为砭石、九针、毫针、现代针等几个时期。针刀在这几个时期中都有雏
形,尤其在现代针具阶段,它已成为一支主要代表。
1、砭石时代
大约一万四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就出现了医用之石针——砭石。砭石时代是以石代针和以
石代刀。公元前一世纪的《论文解字》一书上云:“砭,以石治病也。”
《素问·异法方异论》中曰:“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新石器时代砭石已成为专门的治疗器械,其形状有圆形、尖针形,还有能够切割的刀状砭石,据
《黄帝内经·太素》云:“气盛脓血聚者,可以砭石之针破去也。”
可以看出,砭石不仅具有针刺、按摩和叩击作
用还有刀的作用。砭石的应用经历了漫长的年代,直到公元前后的战国和秦汉时代仍有使用,例如:
山东微山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中,还有神话般的扁鹊用粗的砭石行针的图形。
2、九针时代
商周时代发明了冶炼技术,出现了青铜器,冶铜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针刺器具的发展。约在公元
前十几世纪,开始出现了金属针。
最早的金属针是用青铜制造的,
后来,由于冶炼技术的迅速
发展,青铜针没能普及,就被铁(钢)针所代替了。另外,针的形状种类也不断增多,发展完善成为
“九针”,其功能也各不相同。
公元前的古医籍《灵枢》中记载了“镵针”、“圆针”、“铍针”、“锋针”、“鍉针”、“圆
利针”、“毫针”、“长针”、“大针”等九种,即称为九针。
九针是应病情需要选择针具的形状、大小而产生的。在九针中,镵针、锋针、铍针和长针是带刀
刃的,其中铍针形状像剑,主要用于排脓;锋针其刃三隅,即三面有刃,刺入后,对组织有切割和分
离作用;镵针对皮肤表浅刺激;长针和大针对深部微细组织有切割作用。它
们都可说是当今各种针刀的雏形。
3、毫针时代
九针在后来的演变过程中,其镵针被梅花针取代,锋针被三棱针取代,铍针被手术刀取代。其它
针具的治疗作用几乎统一由毫针所取代了,以致于人们习惯上认为:针灸治疗是
以毫针为主的治疗,
其原因如下:
其一:以经络学说为主导的针灸向着内科治疗领域发展,并取得了很大收获,使得毫针的治疗在
此方面有着很大领地。
其二:由于经络学说的束缚和解剖知识的不足,带刀刃针具的使用受到限制,因深入体内可能造
成重要组织或器官的损伤,加之带刀刃的针具有创伤,故此被较安全的梅花针和三棱针所取代,以减
少锋利带刃器械对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的损伤。
其三:毫针采用了多种多样的针法。如:青龙摆尾、白虎摇头等等,这些针法变化主要是用来弥
补毫针刺激量的不足,以求“得气”。
针灸发展至清朝后期由于缺乏现代科学理论支持,加之封建思想影响(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
道)和西医冲击,使针灸发展受到很大局限,民国时期甚至于1929年2月24日通过了废止中医案。
4、现代针具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针灸得到了保护和支持,此时,带刀刃的针具在临床上也得
以极大的发展和创新,并从传统的九针中分离出来,即形成了两支——现代针灸器具和
针刀器具。
1)、现代针灸器具
以经络学说为核心的古典针灸学吸取了现代神经、生理学说的内容,使经络
、穴位赋有神经学的意义,从而得到长久发展,其针灸治疗器具也有很大创新,进
一步发展了皮肤针、三棱针、师氏新九针、芒针、火针、皮内针等,还有与现代科
学技术结合的电针、水针(穴位注射)、光针(激光)及穴位磁针、穴位药物透
入、埋线;微波、电热灸等刺激疗法。
2)异军突起的针刀
在了解和掌握了解剖学、生物力学和慢性软组织损伤理论前提下,九针中带刃的
针具又开始得以广泛应用。并且在现代医学理论的指导下,许多医疗专家和学者在九
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制和发展了带刀刃的器具,甚至还自成疗法和体系。如:
60年代,黄荣发(山东)在九针中铍针、长针和大针的基础上改制成剑型钢针—
—小宽针
创立了小宽针综合疗法。
70年代初,任志远(天津)又创立了“针灸刀”疗法。师怀堂(山西)创立了新九
针疗法。
1976年朱汉章(江苏)发明了“小针刀”,创立了小针刀疗法。

80年代,奚达(北京)等人在小针刀基础上创制了一系列“针刀”,并创立了针刀药
物结合疗法。
1992年,肖万坤(吉林)等创立了“软组织损伤松针疗法”。
随后还有刘金良(天津)的“注射针刀”,田纪钧(北京)的“刃针”松解术等等,
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切都为针刀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形成奠定了丰富而坚实的
基础。
二、针刀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这流派繁多的“针刀”虽然都各自成体系,竞相发展,但是它们几乎都是以解剖学、生物
力学和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的,在研究的领域和治疗的范围上基本是一致的。
在众多的流派中,两支值得特别报道:一支是以朱汉章为学术带头人的“小针刀疗法”,
提出了“针刀医学”的构架。加之有大批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使其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得以
发展和提高。另一只是以黄枢为代表的“针刀微型外科”学派,他们在其细微解剖学等基础理
论和针刀的器械的改进上做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和治疗
技术——《中国针法微型外科学》,从而为针刀学的基础理论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当然,针刀学还得求助于其它相关学科的一些研究成果的支撑。如:中医骨伤科学的筋伤
理论;现代生物力学理论;软组织外科学理论;关节微小移位理论,它们都是针刀学理论体系
的基础。
由此可以认为传统针灸学随着“九针”的发展演变进而分成了两大分支学科,即一支是以
传统的经络学说、神经生理学说和免疫学等理论为指导的现代针灸学;另一支是以关节与软组
织解剖学、生物力学、慢性软组织损伤理论、力平衡失调学说和经络(生物信息)学等理论为
指导的新兴针刀学。